一个人做事太过辛苦,徐平需要有足够的同盟军,与他一起分担压力,帮助新政的推行。把自己做的事情讲清楚,把新政的效果实事求是地摆到每一个人的面前,便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等到钱粮为纲成为朝廷考察官员的重要标准,大家会自觉地完成这种转变。
听了徐平的话,赵祯暗暗点头。跟朝廷官员比起来,他这位做皇帝的倒是反应得足够快。现在内藏库的现钱全部都放入了京师银行,只有金银珠宝之类才在库里存起来。印出来的钱是一定要花掉的,花不掉就放到银行里,反正是不能放在自己手里。手里拿着多少现钱,就意味着要亏多少钱的利息,赵祯的账算得清楚得很。其实别说是印出来的钱,就是铸出来的铜钱赵祯都不在内库存了。只要江山稳固,纸钞就不会出现动荡,纸钞不出现动荡,铜钱便就没有用,只是小额的纸钞而已。而等到江山都坐不住了,做皇帝的还要那些铜钱有什么用赵祯对这事情想得通透。
两位宰相问完,赵祯道:“朕有一事不明,三司务必解惑。按刚才所说,三司今年花的钱比往都多,怎么来的会计录里已经写得明白,不需多言。不过,三司的钱终究是来自地方,怎么从地方收上来的钱多了,反而地方上有了更多的羡余此事道理上不通,不要是地方官员对百姓刻剥务敛,得来的钱吧审计司要查,要有个说法。”
徐平起身捧笏道:“审计司查总是要查的,不过地方上羡余多了倒是可以解释。一是三司铺子和银行开到了天下大部分州军,做工的经商的多了,税自然也多了。虽然道理上说商税都要解往三司,但实际上,总还是按比例留一些在地方。这是历年常例,以备本路水旱不常,出现灾情,漕司可以在本路从容调拨。当然,地方上多出来的钱最大的来源,还是在银行身上。银行开到哪里,哪里的钱粮便应当比往年轻松许多。”
赵祯对这一点很感兴趣,对徐平道:“这是个什么道理你详细说一说”
“陛下,朝廷从百姓身上,不管是京城还是地方,每收上来一文钱,都要花一定的本钱出去。朝廷收税赋,是要花本钱的,绝不是账籍一勾钱就收上来了。收一户的税,要有差役催缴,要放到库里,要有人点算,要有人运送,诸般种种,不一而足。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收税赋的本钱,臣曾经算过,以往的年份,每从民间收上一文钱来,以开封府论,就要花三文的本钱,收的钱越细碎,这本钱越高。而到了外路州军,京东京西路,一文税的本钱则不下于五文,荆湖、福建、川峡四路则到十文,到了二广那样的偏远州军,则就要二十文开外。往年这收税赋的本钱,都是由地方负担的,所以岭南二广以及沿边三路(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