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夷简和李迪两人消了怨气,两府诸相公之间便就融洽了许多,不似前几次那么剑拔弩张。吏人上了茶来,诸位宰执坐在前面的小厅里用茶,议论着最近的朝政。
徐平离开三司之后,接任的程琳以稳为主,不再有什么大的政策变动。但历史的进程已经开始,朝廷的政策稳定下来,各项新政便开始逐步细化、深入,向全国各地扩展。现在中原、江南、川峡等核心地区,新政已经全面推开,除了开封和洛阳外,又有几个地区中心开始冒头。三司收上来的钱粮,一年前进一大步,而且对农税的依赖越来越小,由银行和三司属下的工商实业缴上来的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种经济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政治上的相应改变。三司作为中书下面的衙门,在朝堂上的发言权日日递增,为了进行平衡,中书直接插手三司事务的情况越来越多,最近更是专门安排了参知政事陈执中专管三司事务。按照这样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要么把三司拆分掉,要么政事堂专门给三司一个位子。不管是让三司使地位更进一步,进入政事堂,还是宰执中专门分出一人管三司事务,从三司使手里夺权,都意味着三司衙门在权力结构中的分量增加。这种权力重心的改变,最终必然会反应到朝政的改变上来。
除了三司衙门在朝堂上发言权增加,另一个让人不安的变化是三司属下的场务,不管是银行还是铺子,以及营田务、蔗糖务这些巨无霸,还是分散在京城和地方的一系列工商实业,在经济特别是财政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现在不乏这种情况,一些不太发达的州县收上来的钱粮,还不如三司在某些地方的实业缴上来的获利多。甚至极端一些的,出现了地方收上来的钱粮是负数,要靠三司的实业进行补贴的地步。
三司属下实业经济实力的变化更加让人不安,因为以前的监当官多是由武臣出任,只有银行、营田务、蔗糖务这些超大型才会由中书直接派人。实业公司经济力量强了,再继续维持这种格局不可能,文臣必然要求把一些大的实业公司管起来。监当官的官阶、地位要上升,任命不再由三司决定,而是要收到中书来。不过到底是收到审官院,还是放在三班院,还是分开来成几部分几个衙门各管一摊,还没有定论。这最近热门的话题,热度仅次于西北战事,从上到下都议论纷纷。面对这一趋势的文臣官员心情复杂,三司实业在政事中的分量上升,必然会导致通实学的官员地位上升,词臣的地位下降,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赵祯登基以来,词臣地位提升的过程实际已经终止,个人喜好根本改变不了这种大势。皇帝可以提高词臣的官位待遇,在朝政中的分量却没有办法(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