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沸腾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更新:2025-01-22 18:10      字数:3780
  

    禹州……

    禹州……

    还特么是禹州!

    所有考生都发懵地看着榜文。

    就往年的经验来看,禹州这种小地方,一次乡试能中两三个举人已是颇为难得,颗粒无收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而今竟然一口气中了十六个举人,就连五经魁也占了两个,其中之一还是今科解元。

    实在是匪夷所思!

    “这解元郭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以前从没有听说过?还有这春秋经魁胡成,又是什么人?”

    中了榜的考生心态还好,只是有些好奇罢了。

    而那些名落孙山的考生本就因落榜而万分不甘,发现禹州考生的中举人数不对劲后,当即就是一片哗然。

    一名考生满面悲愤,高声疾呼道:“我乃阳武县试桉首,府试、院试皆列前十,中举于我易如反掌,怎会榜上无名?其中必有情弊!”

    这人名叫苏源,平日在开封府士子中颇有声名,有他带头质疑,不少人落榜士子都跟着鼓噪起来。

    “取士不公!取士不公!我等要查卷!”

    换了一般的考试,算了也就算了,但这乡试可是关系考生人生命运的考试。

    三年一桂榜,承载了无数读书人的期望,任何一点翻盘的机会都不能放过。

    无论今科乡试究竟是不是有内幕,都可以趁此机会跟着大家伙儿一起闹一闹。

    反正法不责众。

    这么多考生一起施压,说不定就能给自己争取到补录的机会,那样人生便是另一番天地了。

    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一时间,贡院外数千考生群情汹汹,异口同声地吵嚷着要查卷。

    贡院内,主考官杨元震听到下属进来禀报外面的情况,倒也没有惊慌,他早就对此做好了心理准备。

    毕竟就连他自己在第一次看到录取名单的时候,都吓得晕了过去,何况是这些考生呢?

    那天被赵真连夜传召入宫问话,虽然让杨元震胆战心惊,表现得很是狼狈,但经此一事,杨元震也算是自证了清白。

    连神通广大的皇城司都没有查出问题,可见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泄题之事。

    赵真让杨元震回去照常放榜,听到这句话,杨元震当时心里就有了底。

    如今即便听到门外有考生聚众闹事,他也是丝毫不慌。

    杨元震气定神闲地饮下一口清茶,转头吩咐身旁的书吏,让几人带上早已准备好的十六份禹州中式考卷,在贡院外张贴公示,以供考生们查卷。

    不多时,十六份卷子一字排开,张贴在照壁之上,早已按耐不住的落榜考生纷纷涌到卷子前。

    考生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像铜铃,只为找到这些文章不如自己的地方,企图以此证明考官的有眼无珠。

    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新科解元郭进的卷子,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名不见经传的郭进,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力压河南九府四州万千才子,摘得今科解元。

    然而,当众人看到郭进为第一道四书大题所作的文章时,看着看着,那些喊着不公的考生渐渐就没有了声响,场中突然陷入一片诡异的死寂之中。

    】

    一位考官在卷末写下的评语,最能表达众人看完文章后的心情。

    “倚天拔地之才,倒海翻江之笔,抽丝剥茧之思,飚举云飞之势!”

    终于,有一人出声打破了沉默:“此文脉络气格皆颇得卫兴云真传,仅此一篇,便无负解元之名,我不如也!”

    考生们闻声望去,但见说话的竟是今科亚元,中牟县大才子傅齐贤。

    只见他凝望着郭进的文章,轻叹了一声,而后便暗然离去。

    大多数人都认为傅齐贤对于郭进的点评十分中肯。

    郭进的文章,第一篇写得极好,甚至隐隐能看见昔日六元及第的卫辰的影子,至于其它文章,虽然也有举人的水平,却还谈不上有多么精彩。

    但是,科场向来最重首题,单单凭借这第一篇绝佳好文,就足以令郭进力压同侪,一跃成为今科解元。

    郭进这个解元当之无愧!

    意识到这一点后,一些不甘心的落榜考生又将目光移到了后面十五份禹州考生的卷子上。

    他们仍旧没有放弃。

    禹州侥幸出了郭进这样一个大才子,并不是没有可能,可就算剔除了郭进,禹州还有足足十五人中举。

    这依然很离谱。

    若是没有禹州这十五人,或许中举的就是自己呢?

    于是,落榜考生怀着挑刺的心情,将这十五份卷子上的文章一字一字尽数看完。

    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失望了。

    这十五人的文章虽然比不上郭进,但也是各有亮点,或精深遒异,或清新俊逸,在数千考生中算得上出类拔萃。

    即便是在一心找茬的考生看来,这十五人能够中举也是理所当然,并没有什么可争议之处。

    之前带头闹事的苏源等落榜士子见此,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只得撇了撇嘴,败兴而去,走向城中的秦楼楚馆,用醇酒美人来慰藉心中的失意。

    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则迅速转变了心态,对着张贴出来的卷子,仔细揣摩学习了起来。

    乡试是科举六试中难度最大的一次,一次考中对于普通人来说本来就是奢望。

    大多数人都是今年落榜,三年后再卷土重来,一次次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眼下成功桉例就摆在眼前,他们当然要好好学习,取长补短。

    当下就有一些考生买来笔墨纸张,将十六份卷子上的文章一一抄录下来,准备回去之后再潜心钻研。

    不过,抄着抄着,有人就发现了问题:“这些禹州士子的文章虽然看起来文风各有不同,但细究其文脉,似乎都是一脉相承啊,颇具卫兴云之风!”

    经这人一提醒,众人也都反应过来。对啊,卫六元现在不就在禹州任知州么?

    难道禹州士子这次乡试的大爆发,背后的原因竟是与卫六元有关?

    不少人都是恍然大悟。

    卫辰在科举届的地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是大周第一人也不为过。

    如果是卫辰的话,那么禹州士子霸占乡试桂榜,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没过多久,随着乡试报捷消息传开,禹州“一科十六举”的壮举轰动了整个汴京城,郭进等人在汴京声名鹊起。

    与此同时,卫辰在禹州兴学着书、讲学不辍的种种善政也逐渐为人所知。

    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禹州士子今科突然爆发的真正原因。

    所有汴京士子都沸腾了。

    一夜之间,禹州士子手中的《谈文录》就被炒上了天价,各种稀奇古怪的盗版层出不穷。

    当然,士子们私下里还是更喜欢叫它另一个名字。

    “科举宝典!”